从佛学"五眼"看"五台山″的信仰意蕴

昌兴 2020-06-12 16:33

 从佛学"五眼"看"五台山″的信仰意蕴

五台山属中国(大振那)太行山系的北端,山西省东北部,也是陕西西安、乃至印度国(瞻部洲)东北部。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将印度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本土地域文化和民间宗教文化又一次次融合、转化、升华,使它涵盖了博大浑厚的中国标记文化底蕴,成为一处举世瞩目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与其说是一座五台山信仰圣地,不如说是一座文殊信仰福地。与其说一座佛教"灵"山,不知说是一座"慧"山。从佛学"五眼"视野解读"五台山信仰″的佛教意蕴。

一、"肉眼"看"五台山″
五台山,明宪宗曾敕书曰:“五台山者, 大圣所宅, 感应灵异, 振耀古今, 实我国家吉祥福地。”

1、"仰眼"看"五台山(圣山)"。(1)世界五大圣地之一,古佛经中记载的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中国五台山、尼泊尔蓝毗尼园、印度鹿野苑、印度菩提伽耶、印度拘尸那迦。中国唯一佛教圣地。(2) "金五台",亦称金色世界。居中国四大佛教圣山之首。A,金界寺。金界寺,故名思议,与寺庙历史有着必然的联糸。明代,是五台山佛寺庵院建造的高峰期。时值,最名高僧紫柏真可,憨山妙峰等大批涌现。金界寺即是当时建造的寺庙之一。也暗含了五台山金色世界之意。皇家建筑均为金色,寓意至尊至崇至高无尚。B,金阁寺。金阁寺,与中国密宗的传播和密宗创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师有极密切的关系。金阁寺建造过程中,由于当时不空深得朝野的倾心崇奉,全国通力支持,上自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布施,唐代宗甚至下沼命全国十节度使助缘建寺,化缘僧分赴全国各地为建造金阁寺募集布施,工程历五年而竣。寺中金阁高达百余尺,有上、中、下三层,雕梁面栋,高耸入云。殿顶“铸铜涂'金'为瓦”,“照耀山谷”。寺院落成后,不空奉救为金阁寺的开山祖师。‘他还奏请皇帝于金阁寺等五寺各置定额僧2人。719年随金刚智来中国传法。724年,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此后18年,学律仪和唐梵经论,并随金刚智译语。741年,奉唐朝廷之命,率弟子含光等僧俗37人,护送国书往狮子国。受狮子国王尸国迷伽殊礼接待,被置于佛牙寺。不空运依止普阿阇梨,请求开坛重受灌顶。他和他的弟子含光、惠恐同时入坛受学密法,前后三年。他并广事搜求密藏和各种经论,获得陀罗尼教《"金"刚顶瑜珈经》等80部,大小乘经论20部,共计1200卷。五台山的金阁寺就是由不空三藏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密教中心。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不空三藏派其弟子含光到五台山创建金阁寺。据传说,金阁寺是按照道义悟见的"金"阁形制而建。不空的译著极其丰富,其主要者可分为"金″刚界、显数、杂密、大乐、杂撰5大类,共77部,120余卷。为密宗在唐代的一时兴盛作出了重大贡献。C,"金脸文殊菩萨″。传说,五台山,有一次霎时,只见半空中一道亮光闪过,众人极目一望,前面有一条平坦直路伸向远方,随即有一火球从空中落下,在路前方滚动。康熙心知此乃五龙王引路,便命随从紧跟火球。不一会儿,康熙和他的随从们果然顺利回到行宫。康熙接过随从递来的手帕拭了一下额头冷汗,抬头一看,火球早已不见。第二天,康熙即赐五爷皇冠、蟒袍一套,“龙参”牌匾一块,并封为"金脸文殊″。回京后又赐五爷銮驾一副。D,金刚窟传说。据《山西通志》记载:”隋开皇元年诏五顶胥建寺,塑文殊像,岁度僧三人。“元代,东台望海寺被重建,明代嘉靖年间又由秋月禅师予以重修。东台的祖师塔旁有一个金刚窟,是佛与佛子的密坛。迦叶佛时,罗萨王将金银写成的三藏显密经续以自己身上的宝贝装饰后伏藏于此。以后印度的持明大成就者佛护尊者(中观应成派初祖佛教息结派的创始人印度高僧“帕当巴桑吉”尊者,梵名“佛陀波利”,印度人称“嘎玛拉稀拉”,也是是藏地历史上有名“顿渐之争”的印度高僧“莲花戒”,在汉地又为达摩祖师)在此虹化。《清凉山志》载:“此窟为万圣(一万尊佛)之密宅,神、乐、曲、藏等经书收藏于此”。本来是五台山最神秘之处,有窟无寺。唐永淳二年(683),印度高僧佛陀波利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密法传入五台山时,受文殊接引,隐入金刚窟至今不返。大历二年(767),无著禅师至五台山传播牛头禅时,受文殊指点,入化般若寺,留下“前三三与后三三”的神密公案。在此虹化。布玛莫扎祖师以无死虹身于娑婆世界未坏之时常住于此,每100年化身一次到藏地弘扬无上大yuan曼。唐大历年间,温州元著禅师得一老翁指点,始在此建造寺院,分上下两院,有一尊五台山最重的(七千斤)铜药师佛,还有文殊铜像,普贤石像。因疑老翁为文殊化身,遂命名寺院为般若寺,意为“智慧”,也即文殊洞。 按祗洹图云,祗洹内有天乐一部,七宝所成,笺日,又按灵迹记云,此乐是楞伽山罗刹鬼王所造,将献迦叶佛,以为供养,迦叶佛灭后,文殊师利将往清凉山金刚库中,释迦佛出时。却将至祗洹,一十二年。文殊师利还将入清凉山金刚窟内。又有银箜篌,有银天人,坐七宝花上,弹此箜篌。又有迦叶佛时金纸银书大毗奈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其后有名的高僧如无著、法照等都曾在金刚窟见到文殊化现的种种神异之事。可惜,蜚声中外的上述二寺一窟在1970年7月被林彪一伙炸毁,兴建了“林彪行宫”,还名之曰:“茅蓬山庄”。现在只留下一座祖师虹身塔.。(3) 五台山,古时称紫府山,凡圣同居圣地。佛经称为"清凉山"。

 从佛学"五眼"看"五台山″的信仰意蕴

2,"敬眼″看″五台山"。
五台山地处太行山系北端,环基250公里,中有五座山峰耸峙环立,顶上平广,有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这座平顶高峰,在北魏正光元年叫五峰山,是由太古界、元古界变质岩形成,据说可追朔到26亿年前。位于山西忻州市五台县东北,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组成,其中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东台如龟背,康熙皇帝说:“东有离岳火珠,西有丽农瑶室,南有洞光珠树,北有玉涧琼枝,中峰则有自明之金”,形象地概括了五个台顶的特色。五台山古时也叫紫府山,原为道家神仙方士所居。佛教走进五台山,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相传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佛“舍利”,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选址建寺很重要。《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魏晋时期。当时我国的佛学巨子道安,辗转至太行恒山(河北阜平北)建寺弘法,使佛教渗透到五台山。东台望海寺,台顶形如鳌脊;西台法雷寺,台顶如同孔雀开屏;北台灵应寺,台顶状如鸟共鸣;南台普济寺,台顶宛如一匹卧马;中台演教寺, 台顶地形状如雄狮。
二、"天眼"看"五台山″
所谓天眼,是指佛菩萨化现特定语境和法音、文化元素中转凡呈圣现象。
①高僧"天眼"看"五台山″。
汉明帝时,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等入中土后,以天眼神通观之,即知此山乃文殊住处,兼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
②凡人"天眼″看"五台山″
A,看云,"五色云″。 在五座台顶上常能见“五色云”,《广清凉传》卷中:“大孚灵鹫寺..五色云气,霭然遍空”;同书卷上载,僧俗千人,“同见五色云中,现佛手相”;宋朝宰相张商英游东台时,亦见“五色祥云现,有白光从地涌起,如车轮百旋。”在传说中,文殊菩萨会骑着一头金色狮子,乘五色云腾空飞去。
B ,看灯,佛灯。罗睺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和十方堂之间,始建于唐代。据说由于此处显过圣灯,所以名落佛寺。《清凉山志》记载:“罗睺寺:塔院寺东北偶,唐建。张天觉于此见神灯,有感,修饰。成化间,赵惠王重建。”
C,看洞,文殊洞。五台山文殊菩萨显灵,金刚窟原来和五郎庙相对,在楼观谷右侧山脚。《清凉山志》载:“此窟为万圣(一万尊佛)之密宅,神、乐、曲、藏等经书收藏于此”。本来是五台山最神秘之处,有窟无寺。唐仪凤元年(676年)印度高僧波利到此,顶礼膜拜,希望得见文殊真容,得与一文殊化身的老翁对话。波利回国取来文殊所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以灭众生重恶孽垢。到长安译完此经,挟梵文本入窟不出。到如今,此窟仍不可知其根底,人或进去而不得出,被人用石狮堵死。唐大历年间,温州元著禅师得一老翁指点,始在此建造寺院,分上下两院,有一尊五台山最重的(七千斤)铜药师佛,还有文殊铜像,普贤石像。因怀疑老翁为文殊化身,遂命名寺院为般若寺,意为“智慧”,也即文殊洞。d,看箭,带箭文殊。《清凉山志》记载,盛唐时,三原李靖先在京为官,看见和尚胡作非为,非常愤怒,发誓要消灭佛教。后李靖任雁门太守。一天。到五台山打猎,来到中台旷野,突然看到一个赤条条的青年和尚,抱着一位妙龄女郎,正在水池里洗澡。李靖大怒,弯弓搭箭,望着这一对男女射去。正中和尚左肩。和尚抱起姑娘便朝山下跑去。李靖策马猛追,一直追到菩萨顶寺庙,奇迹出现了。只见李靖射出的箭正斜插在文殊菩萨塑像的左肩上。寺内住持僧人闻听李靖叙述后,解释说,这是文殊菩萨为了点化李靖,请了普贤(亦说观音)菩萨变出来的戏法。据说,李靖听了此说,又仔细观察了五台山佛教活动的状况,了解了佛教的仪规教义,也信奉了佛教。菩萨顶僧人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传说,便建立了带箭文殊殿,塑造了带箭文殊像。e,   看"面″"荞面头文殊菩萨″。青海、西藏少数民族中,很多人都知道的五台山“荞面头文殊菩萨”,指的就是殊像寺书的这尊塑像。神话传说是文殊菩萨显了真容,才把这神像塑成。那是盛夏的一天,绿毛狮子已塑完,文殊菩萨就差塑造头部了。工匠们犯难了,菩萨的面容、神态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你说要塑成这样,他说要塑成那样,七嘴八舌,众说不一。做饭的伙夫正在伙房里和荞麦面,听见院里吵闹,以为是发生了什么事,忙出来挤在人们中间打听。弄清吵闹的根由后,伙夫大声说:“文殊菩萨的相貌可不是随便捏弄的,你们再吵也无用!”一句话,说得大伙不张口了。伙夫返回房里,正准备做荞面食,突然,院内金光照耀,伙夫朝打开的窗口望去,原来是文殊菩萨显了真容!寻彩画匠描摹已经来不及了,他急中生智,就把笼屉里的荞面搬出来,照着菩萨真容的样子捏了起来。头部捏好了,文殊菩萨也在空中隐没了。匠人们来了以后,忙把荞面头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贴了金。人们就把所塑的菩萨成为“荞面头菩萨”。这个故事流传得相当广泛。看来,殊像寺的“殊”字,就是指这尊菩萨的塑像。在文殊大殿内的三面墙壁上,有悬塑五百罗汉图。悬塑的形状,如山洞里。

③佛菩萨看阅"五台山"。在大显通寺的一座用金箔包裹的铜殿里供奉着一张文殊菩萨显灵的照片,非常的清晰,这是当年林彪为了在五台山建造私人宅邸,用炮炸掉了三座寺庙,一位记者想要拍下轰炸过程,结果照片洗出来后竟有张菩萨显灵的照片。据说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最近的一次显灵是在2O04年塔院寺方丈圆寂后不久。

 从佛学"五眼"看"五台山″的信仰意蕴

三,"法眼"看"五台山″
道安的弟子慧远(佛教净土宗初祖,庐山僧团领袖),又在原平茹岳建寺,使五台山的佛教进一步得到了发展,由道安、慧远传入五台山的佛教,从洛阳方向而来,称为南传佛教。此后北魏太延五年,由敦煌传入大同,再由白足僧人惠实传入五台山的佛教,称为西传佛教。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佛学大师慧远,就是五台山地区的一位僧人。           
跨宗派。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俱曾至此弘法布道,开创本宗基地,使五台山形成汉藏佛教两大体系汇合、各派寺院并存、显教密教竞传的独特格局。蒙、汉、满、藏族。有三大特点:跨宗派。北魏时就有佛光寺的净土宗祖师昙鸾,碧山寺的五台山律宗初祖法聪,清凉寺的华严高僧灵辩。隋朝有佛光寺的解脱禅师,隋唐时期形成的八大宗派皆在五台山有所传承,被称为“八宗并弘”。唐朝有金阁寺的密教二祖不空三藏,竹林寺的净土四祖法照,大华严寺的华严四祖澄观。五代有菩萨顶的后汉宰相继颙。宋朝有太平兴国寺的睿谏。金代有万岁寺的法冲。元朝有寿宁寺的胆巴国师,佑国寺的真觉和弘教。明朝有妙德庵的憨山,显通寺被皇帝封为真正佛子的妙峰,狮子窝有撰写《清凉山志》的镇澄,灵鹫庵创作佛乐四十二奏的金碧峰,圆照寺尼泊尔高僧室利沙。清朝有菩萨顶的大喇嘛阿王老藏和老藏丹巴,镇海寺的三世章嘉。近代有住锡吉祥寺的能海,在广宗寺下院普化寺出家的法尊等等。梦参、本如等当代高僧。唐代时期,开元三大士开创的密宗也传入五台山,不空还派他的弟子含光建金阁寺、玉华寺等唐密道场。
跨民族。 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崇奉不仅使文殊菩萨信仰有更深广丰富的内涵和更坚固的基础,同时也塑造了五台山汉、藏两种传承,汉、藏、蒙、满多个民族信众和谐共处的格局,具有珍贵独特的历史和现实价值。“青黄并存”,即汉传的青庙与藏传的黄庙共居一山而成为“汉藏道场”。五台山的藏传佛教寺院有菩萨顶、罗候寺、十方堂、观音洞、镇海寺、广化寺、万佛阁、上善财洞、文殊寺、瑞应寺、台麓寺等。
跨国界。自唐宋开始,还传到了日本、韩国、尼泊尔、泰国等地。唐贞观年间,新罗高僧慈藏来五台山求法,归国后将溟州白头山之大根脉改名为五台山。后孝昭王又在五座台顶上建造了文殊院。唐宋时期,日本僧人至五台山求法不绝,唐代日僧圆仁归国后以五台山大华严寺为楷模,在比睿山延历寺建造文殊楼。宋太平兴国年间,日僧成算改称爱宕山为五台山,改称栖霞寺寺内的释迦堂为清凉寺。五台山文殊信仰超越了僧俗、宗派,超越了民族、国界,超越了地位、身份,体现了文殊信仰智慧深广、圆融无碍、普利众生、平等无二的内涵,也体现了五台山文殊信仰历史悠久、基础深厚、生命力蓬勃、辐射面广阔等特点。中外佛教徒普遍认同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是文殊信仰的中心。自唐宋开始, 五台山文殊信仰就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尼泊尔以及泰国等地。在唐宋年间,日本有很多僧人巡礼五台山,著名的有灵仙三藏、圆仁、慧锷、成寻、奝然等,他们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奝然回国后拟将日本的爱宕山改称为五台山,并创建清凉寺,可惜并未如愿就圆寂了。其弟子继承遗志,完成此愿。而新罗的五台山信仰,是由慈藏传入的。唐贞观十年(636),慈藏率十余人入唐求法,拜谒五台山,瞻仰文殊圣像。回国后他将白头山之根脉称作五台山。
(1)  法会,A,五台山六月骡马大会,是清乾隆年间,从历史悠久的古庙会演变而成。 据史载,自东汉永平年间佛教传入我国,五台山开始建寺筑庙,到隋唐时代逐渐兴盛起来,每年农 历七月举办庙会。唐朝会昌年间,武宗灭法,寺庙被焚,僧侣被赶,七月庙会也随之无人举办。到宋朝 ,仍萧条冷落。明万历年间神宗登基,其母李娘娘为儿祝福,皈依妙峰主师,修庙兴法。到了清代各帝 崇信佛法,便大兴土木,修建庙宇,并定于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开庙门,历时一个月。因此,每逢六月, 四方僧众、香客、游人蜂拥而至。形成了古庙会。在庙会期间,唱戏一个月,更增添了庙会的热闹气氛。 五台山六月骡马大会,是从清乾隆间开始的,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康熙皇帝一次来五 台山,他就看中了五台山,并决定每隔二、三年来一次。当他看到山上森林茂密,恐怕有刺客隐匿山中 ,便下令用箭四面射界,凡是箭到之处,须将森林伐砍殆尽,使刺客无藏身之处,树砍草生,五台山逐 渐变成了广阔的天然牧坡。 到了乾隆年间,一方面由于这里牧坡多,饲草丰盛,水源充足,所以有天然牧场之称;另一方面, 因为这里有庙会。再加上六月份这里天气凉爽,在此放牧半月,可增膘一指,弱畜病畜可以得到医治, 当地人叫做“寄坡”。由于这些因素,四面八方的农牧民利用“寄坡”之际,一面互通有无,一面逛庙 会,年复一年,形世了骡马大会。全国解放后,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五台山六月骡马大会也日益繁荣。B,五台山千僧斋(普佛供斋祈福)法会。五台山的千僧斋法会由来已久,据《清凉山志》记载:北魏年间,大孚灵鹫寺每年春都要举行“无遮斋”。在“无遮斋”济贫时,不分僧俗贵贱,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是赶斋的人,都要得到一顿饱餐。现在的千僧斋也叫全山斋,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相传,在每一千个前来应供的出家人中,就有一位是罗汉,只是凡人之俗眼不识而已。因此,供养千僧的功德也很大。所以每年到了夏季,也会有很多信士来这里供千僧斋为自己祈福。由于千僧斋要集结一千名以上的出家人前来应供,要举办如此规模盛大的法会,在一般的小寺院识无法举办的。五台山也仅有显通寺、塔院寺、碧山寺等少数规模较大的寺院才能举行。文殊道场,供千僧斋已是一大特色。每年天气转暖,一般从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日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出家人纷纷到五台山结夏安居,而各大寺院举办的供千僧斋法会也会频繁起来,一年中累计起来不下百次,与会僧众少则千人,多则上万,场面壮观,福遍十方。
(2)  法事。《感应录》中有一则贫女故事,说五台有灵鹫山,山下建灵鹫寺,每年春天,必设无遮大会(颂经忏拜法会)。凡参加者须随喜功德,令来者所求满愿。北魏时,法会日来了一贫女,携儿背子又牵了一条狗,剪一束头发交给主事者说:“我贫苦,无物可施,仅头发而已。”执事无奈收之。又说:“我时间紧迫,等不及开饭,先吃好吗?” 执事给三份,贫女言不够,狗也得吃。再送一份,拿了四份,贫女说还少一份,执事觉得奇怪,连狗都有了,为何还欠一份?贫女指着肚子说:“还有一个,尚未出生!”执事起了嗔心,斥其贪得无厌。瞬间,贫女涌现虚空,说偈云:“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贫女变文殊,狗成金毛狮,二子为童男,侍立左右,又云:“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如憎爱何?”法会大众,惭愧有眼不识菩萨,顶礼忏悔,再求开示,又出偈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说毕隐而不现。众将所施秀发建塔供养。明万历年初,塔颓,圆广法师发心重建,掘得大士圣发数根,呈金黄色,但如舍利子,随各人业障,所见不同。闻塔尚存,在大塔院侧。
(3)法师,①杜顺。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又名法顺,俗姓杜,人称杜顺。德重当时。其有弟子智冲,执意朝礼五台,屡劝不听,乃付一密函并云:“到五台,不见文殊再拆阅。” 智冲寻遍五台,渺无文殊踪迹,询问一老翁,答:“大士下山弘化,杜顺和尚是也!”转身之际老翁已不见,急拆函,上有一有偈云:“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更问弥陀!”文殊菩萨近在眼前,朝夕相处,竟整天妄想,奔波五台,礼拜山坡而已!急忙赶回长安城,杜顺和尚已圆寂了。正所谓有眼不识泰山。
②澄观`。唐华严宗四祖澄观在所撰《华严经疏》中亦说:“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僧感法师。长安二年(702),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敕命重建五台山清凉寺,竣工后,命名僧感法师为寺住持,并封感法师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清凉山住持感法师成为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最高僧官,这是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举足轻重地位的发端。
③ 不空、澄观。文殊信仰的普及与唐代不空三藏及华严四祖清凉国师澄观有关。不空三藏为锡兰(今斯里兰卡)人,游学印度,后入唐传法,为唐密宗师,被尊为"开元三大士"之一。大历四年(769年),向唐代宗上奏折,请将文殊菩萨供奉于天下寺庙斋堂的罗汉宾头卢之上,认为大乘密教皆因文殊菩萨流演,"镇在台山,福滋兆庶",并一再上疏,指出举国崇奉,可使皇图永固,国泰民安,福寿崇隆。代宗准奏并多次下诏,命于京城及天下佛寺,各建文殊院一处,并以观音、普贤菩萨为文殊菩萨协侍。不空三藏的高足含光在五台山建立金阁寺。"生历九朝,七帝门师"、享寿140岁的澄观国师,则于大历十一年(776年)至贞元十一年(795年)驻锡五台山大华严寺(今显通寺),二十年中潜心攻读《华严》,著有《疏钞》、《纲要》等著作,后人辑有一百余卷。澄观国师的著述阐发使华严教义广弘于天下,文殊菩萨的信仰有了更深的教理依据和更广的信众影响。
④ 法藏。唐时法藏著《华严经探玄记》卷15说:“清凉山则是代州五台山也。于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夏积雪,故以为名。此山及文殊灵应等,有传记三卷。”
⑤ 刘谦之。高齐时中相刘谦之,是一名太监,他笃信佛法,厌倦皇帝重佛,朝野风从,一时皇亲国戚、王公贵族等,纷纷施财信佛,立寺建塔,至山瞻礼灵迹。世俗,不喜尘劳,虽然身在朝廷宫闱,却经常持诵文殊菩萨圣号,每天念诵达七万遍之多,并以此为定课,不论事务多繁忙,他持诵菩萨名号从没有间断过。天宝年间,刘谦之随侍高齐三王子入五台山参访圣迹,见到诚笃坚志的王子为了供养大圣文殊菩萨,引火自焚其身,而使他深受感动,内心自念:“王子能为法舍身,我又何尝不能?”于是更生起了大悲心,自叹身遭宫刑,非佛法器(佛经中记载,以男根不具,列为“非器”,不得出家),不如前往清凉山(五台山),专志修行。于是奏请当朝皇上准允在清凉山上专心修行,以期日后能有所成。皇上许之。刘谦之遂不再返朝,在五台山上住了下来,整日里持名阅经。后竟长出胡须,复得大丈夫相,让皇帝大为震惊。有一天,刘谦之忽然心眼开通,领悟法要,竟然造出了《华严论六十卷》留传后世(见《大唐内典录》)。
⑥元代尊为帝师的藏传佛教萨迦派四祖萨迦班智达、五祖八思巴均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自明代开始引入五台山的格鲁派开宗祖师宗喀巴也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而明成祖迎请噶举派教主噶玛巴四世进京供奉后驻锡显通寺,并赐封如来大宝法王的封号;  嘎玛仁波切(祖古颜班),1968年生。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人,藏族。自幼闻思修之学习速度与圆满异于常人,获大堪布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颁授堪布之称号,又被宁玛巴噶陀寺莫扎法王认证为玉札宁波之转世、噶陀寺祖师旦巴德协三大闻法顿悟弟子之一希热将参的转世。因上师嘎玛仁波切与五台山渊源极深,每年都要带着众多弟子朝拜五台山,参加五台山法会。而清代雍正的国师格鲁派活佛三世章嘉若比多吉则驻锡于镇海寺。

⑦ 本如。 华严宗第四十代祖师、原东台望海寺、北台演教寺主持本如法师俗姓王,名立满,在北京房山上方山华严洞圆寂,世寿八十一。一九二六年农历十月十二日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常发乡,二00五年农历甲申年腊月初六圆寂于北京上方山华严祖师洞(华严祖师慧晟修行之地),世寿八十一。法师生前发愿,肉身住世,开化众生。二00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如法开缸,请出祖师,发现他法甲皆长,皮肤弹性如常,成就了佛门奇迹—肉身舍利,坐化三年后肉身贴金,我国华北地区近代第一尊肉身佛。金身现供奉于华严祖师洞的大殿。五台山期间,本如法师任东台和北台主持,晚年长期居住在北京房山华严洞并任主持。本如法师自幼乐施好善,不食荤腥,崇信佛法,一九五九年在海伦县礼海宽上人披剃。曾于一九七二年秋在龙海寺搭饿七二十一天。文革之后,本如法师到五台山,参与中兴五台山普化寺,复修塔院寺的策划,并朝礼五座台顶的文殊菩萨,礼东台感文殊菩萨执智慧剑相迎,遂发愿修复东台望海寺。期间数十年不计寒暑,住简易工棚,饮山泉水,冬夏一衣,三日一餐,终于将东台望海寺修复的庄严殊胜。在五台山塔院寺依寂度老和尚受戒,在文殊洞(那罗延窟)闭关   ,入定达三个月(105天)之久。发十二大愿并留下全身舍利,实证华严末后一着归向西方净土,勉励学人。度化亲眷十几人为佛教事业奉献身心,现多已成各寺院领众住持等。在五台山闭关,20斤小米竟维持两年。华严祖师托梦授徒,入住华严洞,接华严宗第40代法卷。.宣化上人道场------美国万佛城打禅七,本老一定至解七,僧众赞叹。礼东台感文殊菩萨执智慧剑相迎,遂发愿重建东台顶望海寺。当年,东台顶为修复寺院道场选领众,参选僧众惟有本如老和尚坐完21天获选。1982年秋于那罗延洞开悟,几年后,本如法师将东台发展得香火旺盛。在五台山期间,本如法师曾身兼东台和北台两台主持。1997年,本如法师接继三十九代影观空大师,升座成为华严宗第四十代祖师。同年来到北京房山县上方山开辟道场,修建庙堂主持佛事。

 从佛学"五眼"看"五台山″的信仰意蕴

四,"慧眼″看″五台山"
妙江大和尚说,五台山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你的心是文殊菩萨,接着是文殊菩萨的法,一切都是文殊菩萨,你心里头看见的都是文殊菩萨。这不是馒头,你抱着吃一个。佛法叫无为法,无为是无所不为,你心里头想啥,法应该就是啥。文殊菩萨的智慧,也就是这样的,心里头是什么,就见到什么,这就是一切唯心造。五台山独特的地貌象征着佛经中的五方文殊菩萨, 也体现了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其中, 东、南、西、北、中台即是代表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大圆镜智。,文殊智慧,对于众生的疑惑, 文殊菩萨也能指点迷津, 显灵开示佛法以助人消除烦恼, 获得解脱。文殊信仰有利于培育民众的诚信观念, 化世导俗。“正统健康的宗教能够开发和凝聚思想智慧, 形成一种社会的正面的权威力量, 其信仰价值、基本戒律和思想行为准则能对该社会群体和成员产生深度而严密的规劝命令和约束效应。”广大信众普遍相信文殊菩萨大慈大悲, 转识成智, 劝善戒恶, 能拔苦救难。对于众生的疑惑, 文殊菩萨也能指点迷津, 显灵开示佛法以助人消除烦恼, 获得解脱。文殊信仰有利于培育民众的诚信观念, 化世导俗。“文殊菩萨大慈大悲, 转识成智, 劝善戒恶, 能拔苦救难。
文殊开智慧。
1,个人开"慧″一一度化
五台山僧人牛云的牛心故事 文殊菩萨智慧如海并能赐众生聪慧, 通过礼拜文殊菩萨以祈求智慧就成为民间文殊菩萨信仰的重要方式。 五台山华严寺牛云和尚的故事。据记载, 由于获得文殊菩萨显身相助, 使得愚钝不化的牛云“心乃豁然, 似阁室立于明灯, 剧夜悬于圆月也”。此后诵念经法就会历而不忘。
2,社会开"慧″一一感化
① 虚云诚"慧",三步一拜,文吉救度虚云。虚云老和尚十九岁出家,勤修道业。常念及“我生不见母,母亲因生我而死,大恩不能忘怀。”为了报答母亲生育之恩,他一心发愿朝拜五台山礼文殊菩萨,以此功德,回向母亲,希望母亲早脱轮回。光绪八年(1882年)七月一日,老和尚自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自光绪八年七月由南普陀起香,到十年五月到显通寺,途中足足跪拜了二十三个月。两次冻卧冰雪中,感文殊菩萨化身为文吉乞者,两度救他脱险,经历两年之多方才到达五台,达成了报母恩的夙愿。后来老和尚又念未见母亲现身,不知是否离苦得乐,于是在阿育王寺拜释迦舍利。每天礼忏若干拜,一心求见母亲一面。随后又在阿育王寺燃去指头供佛,求见母亲。结果一天在梦中见母现身。梦中有人对他说:“你求见你母亲,这就是你的母亲,要见快看。”老和尚抬头一看,只见空中有一夫人,骑在龙身上,有很多龙神护佑,飘然上升而去。
②本焕孝“慧",为了给母亲治病,血抄经书本焕长老一生跌宕,充满传奇色彩。法师曾刺舌根、手指血抄经,抄《楞严经》10卷,《地藏经》3卷,《普贤行愿品》19卷,长达20万字,古今罕见,足见长老愿力之大。长老的另一为人所传颂的故事是“燃臂孝母”。1948年4月,春意正浓,正在上海普济寺参修的本焕长老突然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接到消息后,本焕长老顾不及悲伤,马不停蹄的赶回湖北新洲,到离家最近的报恩寺挂单结夏安居。在报恩寺挂单期间,本焕长老坚持每天清晨坐禅,早斋后步行15里回家照料母亲。晚上星夜赶回报恩寺研读三藏,并日日施放焰口,以为母亲祈福。在之后的5个月内,本焕长老只要在家,几乎寸步不离的陪侍在老母身边,端茶奉水,喂药敬食,分分寸寸都照顾的体贴入微。日日的对佛祈请,细致的床边照料,却依然难敌业力现前的事实。母亲临终时,本焕长老将半寸的灯草三根扎在一起,蘸上香油,点着火放到胳膊上燃烧,以肉身供养诸佛菩萨,忏悔自己的业障,并将功德回向母灵,以此超度母亲亡灵,报答慈母的养育之恩。母亲在本焕长老虔敬的祈愿中,安详的往生了。母亲西去后,本焕长老在母亲坟前搭一灵台,双膝跪在母亲床前,日夜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连续守孝四十九日,为母亲超度。本焕长老“燃臂孝母”的美名当时便远播乡里。
3,文化开"慧"一一应化
龙五爷应化。大旱年间登五台山顶虔诚祈祷文殊菩萨, 就能“俄顷黑云瑗逮, 驶雨洪澍, 五县沾足……百姓饶乐”。 民众对于此类感应事件的评价及其传播的结果就是:心诚则灵, 至诚感神, 至诚则事成。
4,自然开"慧″一一灵化
①看石,龙歇石。传说五爷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因为文殊菩萨从东海借走清凉石,《文殊经》云:“若人闻此五台山名,踏五台山取五台山石,
②看木,六道木(降龙木)。超四果圣人,为近无上菩提者。”六道木又称降龙木,忍冬科,其木质坚韧,木面光滑细密,生长于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古藏文《五台山记事》中记载:文殊菩萨从印度归来时所带拐杖,长有六条纹路,后种于五台山,至此授名“六度木”,念念不忘修学佛法,行持六度,断除烦恼,以此度化六道众生,现俗称“六道木”。受文殊菩萨加持,六道纵纹代表六字真言,持此佛珠,可福慧俱增、永脱六道之苦。《文殊经》云:“若人闻此五台山名,踏五台山取五台山石,此人超四果圣人,为近无上菩提者。”更何况五台山六道木佛珠,功德不可思议。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故六道木乃佛国之圣物,经文殊菩萨及一万菩萨智慧加持,具有超灵性。每颗珠上都有六道天然形成的纹路,代表着文殊菩萨的六把智慧之剑,可以斩断众生的一切烦恼。更何况五台山六道木佛珠,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念佛的人,就以本来的状况,就这样子念佛。六条纹路也象征着“六道轮回”,亦代表着万德具足的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索达吉堪布曾对五台山六道木佛珠作过开示:“念珠的材质比较重要,同时来源也非常关键,若是来自殊胜的圣地或上师,加持力会比较大。六道木在藏地叫“六道菩提”,六道木纹代表六度或六字真言等,总之有许多意义。”六道木佛珠的殊胜和加持力由此可见一斑,更是僧侣、善男信女行念之佳品,使用者功德无量,为佛珠中之极品。带此珠辟邪、平安、得大吉祥。据《杨家将》记载,穆桂英曾用此木,大破辽国天门阵。明朝时六道木佛珠曾受到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极力推崇。这种灌木叶小无刺,常丛生于山阴。其杆无心有结,每结自成纹路。纹路竖行,均为六道。灰皮去后,木面光滑,呈白色微黄。六条白线代表文书菩萨的六把智慧剑,据说有极强的加持力,可以镇宅驱邪;还可以斩断众生的烦恼,由六道木做成的佛珠,喜欢佩戴者居多。俗称六道子,每颗珠上都有六道天然形成的纹络,象征着六字箴言(即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有极强的加持力,可以镇宅驱邪。五台山六道子佛珠,十分平宜朴实,像征六道轮回,带此珠辟邪、平安、得大吉祥,又表义了大智文殊之加持,缘起六道木,可以断除一切障碍,亦能消除一切毒药作用,所以特别受学佛信众之欢迎。六道木念珠,原色清白,使用也会变色,上好的是如稻谷般的金黄色,但随个人体质不同,颜色变化各不一样。较虚寒的人使用,其色往往显青或暗,似有水印的感觉。六道木佛珠具有超灵性,在佩戴时还需要注意防水,避免污物,以免造成褪色和失去灵性。这种珠十分平宜朴实,但又表义了大智文殊之加持,所以特别受学佛之信众欢迎。佩带此珠可辟邪,保平安,得大吉祥。六道木,属于第四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植物,为多年生灌木,以五台山生长的最为有名。其木质坚韧,触感脱滑,纹理清晰,是世界珍贵的野生资源。
降龙木,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一段具有神话色彩的老故事。方庆奇等执笔的《五台山风物传说》一书中有一段对降龙木的传说记载。传说,在五台山中台翠岩峰一带,不知住着多少条恶龙,常常出来劈树木,毁房屋,害生灵。山下住着一位后生,名叫开山,长得五大三粗,背阔腰圆,立志降服恶龙,为民除害,便拎着一把板斧,向翠岩峰走去。在一片小树林中,他忽然碰到一位白胡子老爷爷,老爷爷说:“能把这小树拔起来的人,才能去斗恶龙,你能拔起来吗?”开山看那小树,灰色的杆子,仅有食指那么粗,他走过去便拔,但使尽浑身力气,小树动也不动。往日,碗口粗的松树一拔就起,为什么细的小树,反而拔不动呢?心想这老爷爷一定不平常。开山这样想着,便跪在老爷爷面前,求老爷爷指点。老爷爷说:“恶龙有头有尾,又有四爪,要降服它,至少也得六个人,每人都要能把小树拔起来才行。年轻人,先回去吧!”开山还想问什么,老爷爷不知去向,小树林也不见了。回到村中,开山联络起五位后生,连他自己六个人,天天苦练,一直练了一年多,就是那水桶粗的松树,也能一拔而起。他们要起身去斗恶龙,又见那位白胡子老爷爷走过来。开山领着大家,急忙迎上前去行礼,老爷爷笑呵呵地说:“年轻人,我佩服你们!走吧!那小树就是你们的武器。记住,没有它,谁也无法成功。”上路不久,果然又碰上那片小树林。六个人每人拔起一颗,去掉树叶拿在手中,直奔翠岩峰去了。翠岩峰绝壁下,恶龙正在睡觉。开山他们六个人举着小树杆,分别向恶龙的头、尾和四爪同时进攻。那小树杆真有威力,恶龙被小树杆一敲,身体立刻颤抖起来,抖着抖着就不动了。原来恶龙有九条,这九条恶龙被开山他们一一擒住,并排躺在那里。再说开山他们六个人凯旋归来,觉得很累,便把六条小树杆放在一起,坐下来休息,不一会儿都睡着了。不料等他们醒来,那六条树杆已经长在一块了,而且生了根,长出了枝叶,怎么拔也拔不动,怎么掰也掰不开。于是,这种东西便出现在五台山。因为它降过龙,就给它个名字,叫降龙木。又因为它是由六条小树杆合成的,有六道竖纹,所以也叫六道木。戏曲《降龙木》或《斩子》中穆桂英拿的那条宝贝降龙木也亦称"六道木"。在汉地又称为“降龙木”,降龙木在佛家中有不俗的价值。
③ 看水,(西台西来寺北下三里)八功德水。《佛说阿弥陀经》日:西方极乐世界有七宝池,池内充满八功德水,此水有八种功德,或者叫八种殊胜,即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无不是自己之独子,行无缘之大慈,爱怜令其断除烦恼得真实快乐。悲心无量,念念不舍每一个有情众生,功德所感八功德水。八功德水澄渟洁净,异于他方之水浑浊污秽。洗饮此水荡除尘垢,澄清烦恼,?开神悦体,祛病延年。圣泉所在之地,众生心地清醇,口业清净。地球上原有两处八功德水,与极乐世界八功德水无二无别,一处在印度金刚座(佛陀成道之处),乃佛陀之功德所感召;一处在中国五台山,乃文殊菩萨功德所感召。印度金刚座之八功德水,后来受外道污染而消匿,因此目前仅剩五台山八功德水。当地人言,先有八功德水,而后才有五台山,由此可见八功德水西来寺的重要性。神圣的八功德水可以说是人间圣水,具有八种功德,神奇而不可思议。据佛经记载:八功德水,一澄清,异浑浊。二清冷,异寒冷。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清软,异沉重。五润泽,异丑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五台山八功德水西来寺是圣地中的圣地。北魏年间,有二印度班智达(其中之一为贝玛拉密札),这两位著名祖师,传闻他们以神通飞临八功德水,禅坐在不二石上,入幻化三昧,一夜造七十二间梵刹阁楼,金碧辉煌影沏天地。后来,被尊为第二佛陀的莲花生大士亦来此地闭关修行,留有闭关洞和脚印。相传莲花生大士曾在诸多童子引领下畅游五台山圣迹,在八功德水池边,莲师捧起八功德水一饮而尽,赞叹曰:长养菩提甘露,甚为稀有。
④看花,金莲花,又名金芙蓉。莲,又名芙莲、萏、芙蓉。《尔雅释草》云:“荷,芙蕖……其华萏,其实莲,其根藕。《疏》解:“芙蕖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萏、莲花也。”《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
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A,佛寺中"佛花″。五台县罗睺寺里最有名的就是大藏经楼里的“花开佛现”了。殿宇雄伟高大,在整个寺庙中显得高耸雅致。门首悬挂着对联一副:“八面开金莲庄严清凉世界,四方瞻宝相引发菩萨心华”。开花现佛的制作与一段神奇传说相关。B,传说中"佛花″。据传,莲华生大士一路上见到五台峰顶,岁积坚冰,飞云清凉毫无炎暑,而五峰耸出,顶上并无林木,宛若垒土成台一般,十分奇特庄严。这时,上首童子忽然看到地上一朵宛若宝莲的花,欢喜地告诉莲华生大士说:“这是金芙蓉花,只有五台山上才有生长,其他地方则没有,可以说是陆上的莲华生了。”莲华生大士仔细地观察金芙蓉花,确实珍贵殊胜,端严无上,宛如清净佛智一般。莲华生大士问道:“除了金芙蓉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殊胜的花呢?”。“五台山上特有的名花共有八种,就宛如法界胎藏的八瓣宝莲一般。五台山的菊花,昼开夜合殊胜无比,是第一种名花;而金芙蓉可称为陆上宝莲。另有宛如天注花雨、云流妙香的百枝花及零苓香花;还有能驱众邪,所谓“神诃诸怖远,僧定百魔休;一夜生灵草,犹令鬼见愁”的鬼见愁花;五百罗汉在中台结夏安居,遗留下钵囊所幻化的钵囊花;具足吉祥的大吉玉仙花;具有天地灵气的天花等八种。这是因为大圣加持,才有这些殊胜的名花。”
⑤看树,娑婆树。 五台山静音寺东侧山顶有历经上千年的娑罗树,又称毕钵罗树、三宝树、无忧树,为佛门四圣树之一,传说此树为文殊菩萨宝剑所化。台山静音寺文殊禅林介绍五台山静音寺文殊禅林静音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下二十华里的护银沟村,背倚龙凤山,面迎清水河。山顶植有娑罗树,古木苍翠,云雾弥漫,山泉清澈,环境清幽,实为修行绝佳之所。静音寺始建于明朝,前身为护众庵,主供观音菩萨。如然和尚承实修实证之宗风,修整为十方常住,以便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自明代初期至民国初年,香火鼎盛,历时六百余年。抗战时期,不幸毁于战火。现今在有关部门和广大居士的支持下,由顿愿法师主持修复的静音寺己见雏形。五台山静音寺文殊禅林历史渊源静音寺——六百年实修道场静音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下二十华里的护银沟村,明代著名高僧释镇澄所作《清凉山志》记述:“护众庵,在观海寺南五里。原是丛林,因无其人,数年歇。后有如然和尚,复整为十方常住,葺废修残,弘戒演经,晓夜不懈”。明代初期至民国初年,香火鼎盛,历时六百余年,抗战时期,毁于战火。五台山静音寺文殊禅林地理位置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台怀镇南下二十华里的护银沟旧村殊胜地理。
⑥看池,"黑龙池″。黑龙池、黑龙祠,黎民百姓常在干旱时,在此祈雨祭祀。 
五、"佛眼"看"五台山"
①佛陀看说五台山。由佛陀亲口说出是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大地)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中国古称震那(China)国,五台山亦在印度的东北方,上述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 楞严经云:菩萨示现,不,欲人知,若泄露,则不知所终。文殊菩萨道场虽在五台,但无处不现,应化事迹不少。
②文殊菩萨看说五台山。文殊经上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取五台山石,踏五台山地,此人便有福报,积累功德,超四果圣人。”  白文殊菩萨的心咒: 嗡,哇格德拉嘛。
③文殊菩萨看"五台山五台″。东台顶的望海寺聪明文殊,西台顶的法雷寺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普济寺智慧文殊,北台顶的灵应寺无垢文殊,中台顶的演教寺孺童文殊。


参考资料
1,《五台山:五台山为什么被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   佚名   五台山诉史   2018-09-28
2,《五台山的文殊信仰》江雍  五台山佛教   2014-11-24
3,《“五台山信仰”的中国化、民族化与国际化》景天星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年09月03日
4,《从文殊信仰东传中国"生根化、生活化、生态化″看“中国文殊学”表达意蕴》昌兴   佛教在线  2020年06月07日
5,《“清凉佛国”与东台学》昌兴佛教在线     2020年05月08日
6,《"佛陀学″与佛陀文化的价值意蕴》 昌兴   佛教在线   2020年05月31日
7,《五台山:一片被文殊师利菩萨加持故事"清凉佛国″净土》   昌兴     佛教在线    2020年04月29日
8,《五台山:被鲜活文化故事浸泡的“清凉佛国”》昌兴  中华传统文化网  2020-04-26
9,《中国"生根化、生活化、生态化″看“中国文殊学”》 昌兴   中华传统文化网     2020-06-05
10,《文殊菩萨与文殊信仰东传中国"生根化、生活化、生态化″》
昌兴  华夏寺文化庙网 2020-06-04
11,《“清凉佛国”与东台学》   昌兴 华夏寺文化庙网 2019-08-22   

12, 五台山望海寺图片均由释觉一法师拍摄,万佛阁升旗图片由万佛阁师父视频拍摄,标有"五台山″、"佛″白塔寺图片均为五台山文殊寺师父拍摄。

(编辑:鑫果)

下一篇:中国"文殊学"与文殊信仰"中国化"蕴涵
上一篇:五台山:一片穿越时空被鲜活文化故事浸泡的”清凉佛国″净土
相关文章
中国文艺名家展览馆
返回顶部